大眾對抽Ibond的迷信
2013/6/4

大眾對I字頭的產品很有勁。之後Apple出Iphone 5,人人起勁地每朝起身上網抽。今個星期二有另一I字頭產品登場,大家又可以抽個夠。

和朋友談起Ibond,他們也是很有興致。「一抽即賺,跟足通脹喎!誰人不想?」
我笑而不語。前句是對,後句是大眾的猜想,是錯。Ibond不能抗通脹。

Ibond全名是通脹掛勾債券。光聽到名,大家以為回報和通脹掛勾,能抗通脹,這是香港人典型先入為主的想法。這種想法,我只能說對了一半。首先要著手研究Ibond的派息結構,Ibond的派息和通脹掛勾,這是對的。更仔細清楚來說,是「每半年派息一定,定息1厘,浮息以過去6個月平均CPI計算,以較高為準。」明白了這個規則,配上中三程度的統計學就知發生什麼事了。

以下將會是一段數學運算證明,為了大家眼球著想,我直接把結論說出來,方便大家下省幾百字。結論是:Ibond在通脹時必輸。只能在通脹放緩(Disinflation) 和通縮(deflation) 時,才能跑贏物價。若通脹水平六個月不變,回報則只跟足物價。

假設未來六個月通脹加劇,CPI分別為3%, 3.1%, 3.2%, 3.3%, 3.4%, 3.5%。六個月後,通脹是3.5%,派息回報是六月平均值,即3.25%,跑輸通脹0.25%。

假設未來六個月通脹放緩,CPI分別為3.5%, 3.4%, 3.3%, 3.2%, 3.1%, 3%。六個月後,通脹是3%,派息回報是六個平均值,即3.25%,竟然跑贏通脹0.25%。

假設未來六個月通縮,CPI分別是負值,為-1%。六個月後,通縮1%,今次Ibond回報不以浮息計算,派定息1%,居然跑贏物價2%。

假設未來六個月通脹水平不變,一概3%。六個月後依然3%,Ibond回報3%。這才叫抵銷通脹。

結論很調刺,以購買力平價計算,Ibond要在通縮和通脹放緩時才能跑贏通脹。所謂通脹掛勾,名不副實。

而且另一方面,CPI作為統計指標,自然有Data Mining的問題,即數據不反映客觀事實。例如,最近這年CPI約3-4%,但地鐵加價、食物加價幅度何只3-4%。雖說青姐介紹的大家樂餐看似很抵,但大家心知肚明,大家樂這一年也是整體貴了,食物也變少了。CPI只反映物價,但物件的質素不能反映出來。例如叉燒飯少了幾舊叉燒,這些微妙的變化,大家在CPI的數字看不出來。所以,現實上我們的Cost of living比CPI為高。

至於財經界為什麼樂此不疲叫人抽Ibond?因為財經界可以借抽Ibond開客源,幫大家開戶,方便未來推銷或讓大眾將資產轉過來管理。另一個長遠原因是香港人愛玩股,少理債券這種投資產品,Ibond可以作為一個打開債市門檻的一件產品,可以讓大眾初次接觸這種產品,搞大個債市整個財經界又多一條水喉,所以財經界有共同利益和誘因去說服市民投資Ibond。

話雖如此,我還是會抽Ibond,但會短炒。有城中明燈大師建議不要短炒,持有到尾喎,那我當然要反其道而行啦,說笑而已。初哥炒鬼的直覺告訴我,我未來半年投資股市回報高於3%,無謂幾萬元長期被凍結不能玩股票啦,抽完即放就算。如果大家自問不能承擔大風險,那就持有到尾吧,總好過放在銀行。不過,近期有很多防守性板塊如Reits、公用股也跌到低殘,如果自問是超長線投資者和可以刻服Equity Premium Puzzle,那就不如做好部署,投資以上股票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