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國合夥人》的教育產業現實 趕在《中國合夥人》落畫時入戲院看了一遍,故事是關於三個大學好朋友走投無路,毅然創業搞補習社「新夢想」,最後在美國上市的故事。劇中著重三個主角的情感交流,主要講述三個好朋友的友誼,劇中透出對夢想的追求和一般中國學生對美國留學的嚮往。 故事是按照新東方(NYSE:EDU) 這所美國上市公司的發展改編。雖然沒官方說法,但黃曉明、鄧超和佟大為的角色設定跟現實新東方的俞敏洪、徐小平和王強相近。比方說,俞敏洪的確因病休學一年、也曾被大學辭退教席。劇中所說的在廢置的工廠起家和被控侵權更是新東方的真實情況。當然,《中國合夥人》是大團完結局,只提到「新夢想」成為美國第一隻上市含中國概念的教育產業股作結;現實中,新東方的三個老朋友已經拆夥,新東方的股價也在2012年大插,同時也收到渾水(Muddy Water)的狙擊。 香港也有一隻教育產業股,是現代教育(1082),它是我這年代最熟悉的補習社之一。市場不太熟悉教育產業股,原因很簡單,同類公司不多,投資者沒什麼概念,所以認識不深,而且大家覺得教育事業是難以被工序化和商業化去營運的行業,分析不知從何入手。所以,這解釋為何渾水會出研究報告質疑新東方的經營方式和收入,以及為何現代教育的財務報表如此難看。在教育產業,「人」即補習名師,是公司最大資產,而補習教師的資產估值是如何計算出來,是會計師的一大功夫。比較新東方和現代教育,你會發現業務很類近,就是搞考試班和推出考試相關產品(如Mock卷、練習題)為主。公開考試是教育產業的支撐點,有公開考試,考生自然就有相關的需求。不論是大學入學試,還是財經界盛行的CFA或FRM也是,Kaplan就是財經界的新東方和現代教育了。當然考試制度的改變會改變整個行業結構,例如香港的大學試是官方的,所以現代教育要承擔政策風險,例如由HKAL和HKCEE改制至HKDSE,間接令整個行業萎縮。新東方的相關考試主辦單位是有公信力的私營機構,如IELTS等,雙方的商業合作機會較明顯,不易收到考試改制影響。不過教育產業的發展很易去到瓶頸位,除了開拓海外諮詢服務和開拓新考試市場,兩間公司都沒有什麼高增長業務。都是搞什麼留學團或搞什麼電子書等等,這種發展模式令人聯想起「馬多夫騙案」。 教育產業的需求是來自考生的「夢」,香港考生的「夢」是入大學,內地學生的「夢」是去美國留學。不論新東方或現代教育,都是靠需求者的「夢」去推銷自己的服務。作為既得利益者、考試制度過來人,我贊成以市場無形之手去和傳統辦學協作,分擔和改善部分教育下一代的社會功能。但回歸最基本的問題,到底真正教育又能否變成一門生意去看待呢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