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奮強剖析 港3大樽頸問題
25/4/2015 14:38
「金融賢達堂」在iMoney面世已一年多,感謝讀者過去的支持,今期以後本欄將暫告一段落。本欄最後請來「香港黃金五十」創辦人林奮強,剖析本港正面對的結構性問題。該組織近期發表《沉沒世界中的揚升都市》報告,指出七十代年香港經濟快速增長,但按年就業增長率實際只約1.5%,而2010至2014年,香港就業人口增加10%,按年增加2%,這增長幅度被形容為香港過去40年來最利民的5年。而過去5年,家庭總收入累計增長超過三成,按年增幅約6%。同時,領取綜援人士數目亦減少了兩成多。客觀的數字加上港府擁有龐大財政盈餘,代表港人總算是老弱傷殘有所照顧,新一代比上一代好,但未來能否延續下去,要看這一代能否明白未來的使命。
缺宏觀藍圖 阻礙港發展
林奮強指出,佔全球GDP六成多的四大國,各自面對經濟正沉淪的問題,包括:一、美國不斷量寬(QE)後至今仍然拖延加息步伐;二、歐洲經過連續5年經濟衰退後未有明顯好轉象;三、中國未能「保八」之後的增長持續放緩;四、日本為求自救而被迫將圓貶值三分之一。面對環球經濟衝擊,香港難以得到周期性的機遇。相反,他預計香港未來可以得到的,應是結構上的機遇。這方面必定與中國的結構性增長有關,未來5年香港的發展,還看政府能否配合跟隨內地轉變。
香港正面對3個樽頸問題。首先是土地供應,未能配合將來經濟轉型需要;接人口老化,令就業人口遞減;第三是近年特別明顯發生在年輕人身上的本土化心態,排外的想法阻礙了香港未來發展。林奮強解釋,人口老化令消費力下降,減少了社會經濟動力,繼而縮減了年輕人向上游的空間,亦簡接增強了他們本土化的概念,變成香港經濟發展的絆腳石。
林奮強認為香港需要尋找的,是一幅發展上的大圖案,並非局限在小格內的打生打死。他以全民退保議題為例,當外間普遍就開銷及保障安排的問題爭拗,甚少人將焦點轉到問題的核心——病床增加的速度未能配合基本需要。他認為爭取保障額度而忽略增建醫療設施,這稱不上有向老弱傷殘提供真正的保障。
中港續融合 可超英趕美
他又指出,在回歸以後中央不斷加快中資企業來港上市的步伐,令香港股市規模增至本地GDP的15倍,可以說在金融市場率先體驗了「一國」。愈多中資企業在港上市,未來5至10年,只要能繼續循序漸進,本港股市定可超越紐約及倫敦。
對於年輕人對政治的不滿,林奮強認為他們有可能未完全明白,香港並不是只要具備某些條件便能稱得上文明社會。用他的述語,所謂「必需,但並未足夠令社會踏上文明社會」的條件,就例如直選特首,能夠滿足這條件並不代表文明社會便會出現。社會的發展的確需要直選制度,但亦需要配合蓬勃的經濟環境,以及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。他勸告年輕人為理想爭取時,亦需要明白由祖父母輩過去努力築起的一份使命感,視野不能太過狹窄。
收聽
第一節
收聽
第二節
收聽
第三節
收聽
第四節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