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擁有資產管理及基金專才 視乎政府如何推動發展
21/6/2014 17:43
主持:朱子昭、詹偉基 嘉賓: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非執行副董事長 雷賢達 節目內容:政府可以透過軟件及硬件推動強化香港資產管理中心
香港資產管理業近十多二十年來急速發展,內地開放金融業更進一步吸引海外基金來港發展,不過,在香港從事基金業30年、有「基金教父」之稱的資深基金業人士雷賢達提醒,面對亞洲其他地區的挑戰,香港要真正成為一個資產管理中心,要善用優勢,積極培植本土基金管理人才。
雷賢達認為,作為資產管理中心,香港在某程度上頗為成功,大部分大型國際資產管理公司已進駐入來,名副其實是國際城市,但綜觀本地從業員和本地金融機構,較難得到發展,情況跟其他地區並不一樣,全球主要地區普遍都擁有具實力的本土金融機構,本地公司數量不多,兼且規範細小,影響力有限,這個現象相信跟一直奉行開放型國際城市有關。
在六七十年代,香港基金業發展的早期,外資在港成立的一些投資大行,如滙豐的獲多利、怡和的怡富,以及寶源投資等,可謂鼎足而立,在資產管理市場擁有強大實力,及後隨着基金業不斷發展,海外大型基金公司亦紛紛加入設立據點,進一步推動行業蓬勃發展,令到本地管理的資產連年創出新高。
上世紀80年代中已加入寶源投資(即施羅德前身)的雷賢達表示,在近十多二十年以來,亞洲其他國家的資產管理業亦急促發展,部分甚至超越香港,我們在發展上顯得較為被動,主要停留在服務大中華,即香港、中國及台灣地區,全球投資者亦視香港為服務大中華的地區,而不再是全東南亞市場。
收聽
第一節
善用優勢 走出大中華區 他說,一直以來基金發展都是由外國機構主導,即使在回歸之後,亦未看到中資機構在基金業起着主導作用,國內金融機構的影響力可謂微不足道,認為中國政府或中資機構要認真考慮善用香港的優勢、人才及國際經驗,去支持中國金融業走向更快、更穩定的方向發展。
他指出,香港對國際機構來說,獨特之處是對國內的認識,以及在全球資訊方面享有優勢,不過,我們本身亦面對不少挑戰,包括成本、租金問題,某程度上人才上亦都短缺。從過去的觀察,在十多年以來,香港人在資產管理業很難晉升到最高職位,無論是經濟師、策略師及其他高級管理人員。國際機構在產品發展、投資方面,人才大多來自海外,或在外國留學的內地人士。綜觀近30年基金業的發展,香港未見成功培養到太多突出的本地人才,本地基金業人士自組公司或對沖基金,亦看不到太多成功例子。
雷賢達說,這裏信奉市場主導,但任由市場主導並不足夠,要有長遠發展,需要培養本地基金業人才,並且發揮我們的優勢,協助國內機構達到國際水平,就如1997年前,國際機構在香港所做到的成就。
他認為,政府可以扮演更積極角色,支持本地培養基金經理及不同專業人員。其中方式是考慮成立一個大型基金,讓更多本地基金經理協助投資,以此培養本地人才。
收聽
第二節
組織大型基金栽培人才 事實上,香港要組織一個過千億元的基金並非不可行,以強積金和公積金合共的資產規模為例,預料可以達到8000億元。大型的基金可以為本地人才提供實戰機會,透過不斷學習、考察,有助快速掌握全球投資經驗,這是培育人才重要機會。現時全球眼光聚焦中國,我們不善用優勢是可惜的事。
面對成本上升、土地不足等問題,不少金融機構把中台和後勤業務遷移到其他地方,雷賢達說,這是不易解決的,因為本地薪酬水平並不低,至於土地問題,以往成立不少工業園,政府亦可以考慮利用這些工業區,成立一個集中基金公司的基金區,並培育一些小型新公司,協助知識轉移,方便掌握領先的資訊。
鳴謝:香港財經分析師學會(HKSFA)、信報
|